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506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巩山西蝈堆组蚌埠期褶皱可利用含白云质大理岩透镜体的蛇纹岩作为标志层来恢复,推测其为轴面倒向北的紧密同斜褶皱,S0近南北向,枢纽西倾,地层由东向西变新。  相似文献   
72.
蒋少涌  徐耀明  朱志勇  周巍  孔凡斌  孙岩 《岩石学报》2013,29(12):4051-4068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基础上,对九瑞矿集区构造系统、岩浆系统和成矿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厘定出该区主要控岩成矿断裂构造为NEE(近EW)向脆韧性走向叠掩逆冲断裂带和SN(近SN)向张扭性横向破碎断裂带。两组断裂形成“井”字形的构造格架,制约着该区的岩浆岩分布并与成矿密切相关。区内岩浆岩种类繁多,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类岩体侵位的时期都集中在燕山早中期(138~148Ma)。其产状一般为岩株、岩锥、岩枝和岩墙等。岩枝、岩墙多沿NEE向逆冲断层带,尤其是沿其特有的“Y”字形断裂分布。而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株、岩锥则都侵位于NEE向和SN向断裂的交汇处。本文特别强调前人关注不够的SN(近SN)向张裂带及其控岩成矿作用。在本区确定的4组SN向张扭性带中,其中第2组宋家湾-严家村一线同NEE断裂带的几处交汇处是值得进一步详查的预测区。九瑞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包括隐爆角砾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等。在不同矿区,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以叠加复合为不同的矿床式,如①武山式(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矽卡岩型矿化);②丰山洞式(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化);③城门山式(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化);④洋鸡山式(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73.
华南大陆四次裂陷和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位素地质学、岩石学、成矿学、地球物理学等新成果表明,华南震旦纪以来的构造层之下普遍存在元古代一太古代变质基底。四堡期(Pt+2)雪峰期(Pt3)发生两次陆内裂陷,形成断续的岩石圈断裂,局部性陆间沟一弧和小洋盆,把华南古大陆分成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两次陆缘裂陷分别形成广西期(Z一S)华南大陆边缘弧后扩张盆地和新生代琉球弧一菲律宾弧后东海一南海扩张盆地。东海一南海的前寒武纪陆块是华南一东南亚大陆裂解碎块,它不存在另一前寒武纪陆块,不存在印支一南海准地台。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如下:(1)华南造山带命题正确,但论据不真实,对于该造山带的性质、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理解不确切。(2)元古代构造混杂岩一蛇绿混杂岩不能做为三叠纪造山带的证据。(3)不存在扬子和华南二块体的三叠纪碰撞,因为没有发生过“印支造山运动”,也没有出现过古生代湘赣浙大洋。(4)华南是双向“干造山带”,泥盆纪至中王叠世地台盖层和上覆中新生代盆地层在无海侵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经历了多幕造山运动,形成具有双向大地构造线的造山带。在南西侧的特提斯构造域以北西一北西西向占优势;在南东侧的北西太平洋构造域以北东向为主。(5)地台盖层和盆地  相似文献   
74.
地层剖面计算表的计算机自动处理 ,涉及剖面是由老地层向新地层测制还是由新地层向老地层测制、褶皱的识别处理、存在回测时 (特别是在回测中又存在背向斜时 )的处理、测段厚度及分层厚度的计算等几个主要环节。文章引入剖面方向系数 η、测段方向系数κ、回测系数 ρ 3个新参数 ,建立了地层剖面计算表自动处理的数学模型 ,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剖面图及其柱状图以矢量格式输出  相似文献   
75.
陕西蟒岭马河地区宽坪群多期褶皱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面理置换、小褶皱叠加、线理构造,以及对大中型构造的分析,再结合原生沉积构造和构造几何学分析,确定马河地区宽坪群经历了至少三期叠加变形.第一期为区域性挤压的紧闭平卧褶皱,第二期为穹窿状或长垣状褶皱.第三期为南北向开阔宽缓褶皱。查清构造为正确建立层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6.
潼峪金矿区发育过冲剪滑型、平移剪张型和平移剪滑型三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成矿断裂,分布在金罗斑背形的不同部位,其形成有先后差异,但变形环境大体相同,具脆-韧性变形特征。空间上一般不超越褶皱主体。三类断裂中,前两者具石英脉型金矿化,后者形成构造蚀变岩型及小规模石英脉型金矿化。矿化差异与断裂产出的褶皱部位及其相应的应力应变条件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7.
对以褶皱构造为主要构造型式的突出矿片来说,用褶皱变形系数这一定量指标,通过控制煤和瓦斯突出褶皱构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率。本文针对平顶山东矿区煤层褶皱变形的特点,分别用剖面变形系数法和平面变形系数法进行了突出危险性预测研究,取得了较可靠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78.
张知春 《地质与勘探》2020,56(2):277-287
桂西北林旺金矿是近年来右江盆地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位于乐业碳酸盐台地边缘乐业-浪全同生断裂带上。通过对矿区进行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并结合勘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发现I号矿体群与断裂、褶皱的时空联系具有构造分带的特征,以F1断层为界,上盘褶皱鞍部发育石英杂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矿体,矿体近F1断层破碎带部位发育破碎的硅化构造岩带,F1下盘近破碎带部位发育强烈劈理化、炭化粉砂质泥岩带,指示矿区在印支期挤压过程中,石英杂砂岩顺着先存构造薄弱面以泥岩层为滑动系统,往上部逆冲并逐渐发生褶皱,产生许多张裂隙,成为成矿流体富集的场所。林旺金矿床是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与成矿流体耦合作用的产物,分析了矿床构造成矿规律,提出了以层滑-褶皱运动机制为基础的成矿模式以及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79.
李生栋 《地质与勘探》2020,56(4):675-687
寒山金矿床产于北祁连西段加里东褶皱带北缘,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加强其控矿构造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对矿区勘查意义重大。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发现矿区内赋矿地层为奥陶系阴沟群火山碎屑岩。矿区内褶皱构造及韧-脆性剪切带发育,联合控制了矿体的分布。韧-脆性剪切带发育在褶皱两翼,受层滑剪切系统控制。矿体产在背斜转折端及两翼韧-脆性剪切带内,呈楔形产出,向下迅速尖灭。研究认为,矿体主要富集在韧-脆性剪切带发育部位,矿体的富集程度与蚀变带规模正相关,靠近背斜转折端的位置为矿体富集地段,多阶段成矿作用同部位叠加构成富矿体。  相似文献   
80.
Prabir Dasgupta   《Sedimentary Geology》2008,205(3-4):100-110
Four types of soft-sediment folds of distinct geometry can be recogniz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Talchir Formation (Lower Permian) of Jharia Basin, India. These folds, on systematic examination, indicate some events of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reveals that if a layered stack of clay and overlying sand is allowed to flow slowly down a slope, differential velocity due to viscosity contrast leads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heologic interface. The sharp planar contact gradually becomes wavy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round-hinged folds involving sediments adjacent to i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flow these folds gradually become overturned with the rotation of the axial plane in the direction of flow. Computer simulation suggests that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of these folds by simple shearing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ight isoclinal folds, which on dislocation along intrastratal normal faults ma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ootless isoclinal folds. The sheath folds observed in the studied section also indicate accentuation of the curved hinge due to simple shear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fold typ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ferred direction of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indicate basinward translation of the slump slice. If the same stack of sediments rapidly flows down the slope, the waveform generated at the interface quickly breaks in the form of roll-up recumbent fold due to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